仰望茫茫天宇,壯麗山河🧛🏿♂️,從古至今,多少人在思索:世界萬物是由什麽構成的?它們又是如何組成這多姿多彩的世界🧑🏽💻?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仍在進行著不懈的探尋👩🏻🏫。對微觀世界本源的追尋🔸,這不僅是科學家探索的問題,更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疑問……
人文物理課程主講教師童元偉基於文科大學生們的興趣並根據學校線上課程的教學要求,啟發同學們對微觀世界的構成及運動規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通過對物質世界本源的追尋,著力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在第七周的網絡課程討論環節通過分享《黑洞--宇宙的神秘面紗》科普視頻,引導學生們對世界本源和黑洞起源展開了積極且深入地討論🧜🏻♂️。
“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過程,我感覺是非常勵誌的歷史⚾️。各國科學家🪢🐂,無論男女,為了了解掌握這些最基本的顆粒的運動方式、種類,花費了大量時間、甚至是生命🙇🏽👩🏼🚒,這種前赴後繼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探索當中那種敢於質疑一切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盡信書不如無書。在學習化學課時看著元素周期表會心存疑惑💪🏿🕑,心中會暢想世界上還會有什麽樣的元素出現,感覺微觀領域還是一個處於發展階段的領域📋,還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們去發現。”唐天澤同學這麽回答🦥。
陳若妍同學辯證地說🐄:“人類探尋世界本質👲🏻,不單單是好奇心的驅使🚇,更多的是未知的不確定性促使他們努力將這種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的因素🍋🤹🏽♂️。”
“我覺得人類探索研究微觀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看世界的角度🌂🔸。相比於宏觀世界🧑🏻🦰,微觀世界更多的是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因此,人類在探索微觀世界的過程中,也是啟發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樣要註意到微小處的問題✊,也是很具有啟發意義的……”, 陳若妍同學接著回答。
“見微知著,從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宏觀物質世界。我們的宇宙無窮大的,這顯示了人類的渺小,就像把一粒原子與黑洞相比顯示出來的那樣渺小🌏,……,宇宙是由無數的諸如巨大原子那樣的單位組成的⛔️。我們可以把宇宙中的黑洞看成原子核⇨,把其他星球看作是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這種看問題的方式很有新意,黑洞的質量無窮大🧑🏼✈️☂️,相對於整個宇宙來說體積是極小的👨🏽🦱👱🏻♂️,這就像原子中的原子核一樣,原子核質量幾乎等於原子的質量🏕,那麽我們可以相信黑洞的質量也同樣有可能等於包括整個黑洞那樣的組成宇宙的單位的質量➜。因此,我們可以將整個宇宙看作是許許多多黑洞那樣的物質組成的,而劃分這些組成單位的依據就是觀察是否有黑洞的存在🗻,就像每個原子只有一個原子核那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人類無法了解整個宇宙有多大了🙍🏿,就像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上永遠無法觀察到我們人類世界一樣……🕺。”馬晉宇同學用對比方法洞察宏觀和微觀世界。
……
而唐怡菲同學從人類探索自然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探索精神的重要性🫕,“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過程讓我感到了人類這種探索精神的偉大。在歷史長河中👳🏼♂️,有政權的興衰🚾💆🏽,有各種變革,但唯有科學探索是一直沒有停歇的👨👨👧😗。這個探索的過程是人類一代又一代接力而共同完成的偉業👩👦👦💆♀️,而且永不停息,我感受到了一種堅毅的可貴品質;另一方面在不斷向前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了解了更深層的世界,無不讓我們感到人類的渺小,所以越是科技發達越要對自然持有敬畏之心,科學探索是如此,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
一行行💣,一條條,從屏幕另一端傳回的同學回復,是學會思考的上理新一代大學生,他們對未知世界心存疑惑,更渴望通過探索去了解世界,掌握未來,從他們的充滿智慧和自信的回答中能體會出在學習知識奧秘後的成長和喜悅。
“學習人文物理課程的過程👩🏼🍼,就是要讓物理探究的思想在大學生的思想中根植🏋🏽♂️,通過人類對世界奧秘的探索歷程,了解為什麽人類孜孜以求世界的本源…….”這是童元偉老師留在唐天澤同學討論後的一段話🏌🏽♂️🧚🏿♂️。每一條同學回復的背後,都有童元偉老師的點評👷🏽♀️,其中有鼓勵👧🏻,有支持和點贊,他積極引導大學生們敢於思考🏊♂️,敢於表達,擁有大學生們該有的質疑🧏🏽,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人文物理課程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討論中,在師生之間傳播知識,凝聚共識,讓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